《20世纪潮剧经典剧目沿变和赏析》之

百度地图的微博

潮剧《三闯宫》

香港潮剧唱片助力戏曲传播

陈喜嘉

潮剧《三闯宫》是一出广为传播的好戏。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潮汕城乡的有线广播、录音机经常可以听到香港名角陈碧霞、陈碧玲、许云波等悦耳的演唱。

潮剧《三闯宫》移植自越剧《毛子佩闯宫》。越剧《毛子佩闯宫》,民国年间剧名《毛子佩出世》《毛子佩闯园》,由有关明代正德皇帝的通俗言情小说改编。女子越剧前期竺苗芬等演出。(注一)此外,浙江海宁皮影戏有传统戏《毛子佩闯宫》,叙国丈张彪欲借大学士唐上杰家藏御赐倭袍不得,设计诬陷唐拦路惊驾,正德将唐家满门入狱,牵及其结义兄弟刁南楼、毛龙两家;毛家子子佩为申冤,独闯张妃内宫,张爱之欲求欢,子佩乘机请张为三家鸣冤,使冤情昭雪。(注二)

1957年,武汉市越剧团晋京演出《沉香扇》(故事同《三凤求凰》),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政领导人的接见。1961年,该团首演《毛子佩闯宫》,剧本先后四次易稿,曾到南昌、长沙、广州等地巡演,场场爆满。在广州演出期间,广东省剧协特意举办由粤剧名家马师曾主持的座谈会,红线女、朱光、罗品超、郎筠玉、谭友六等知名人士到会发言,肯定其改编创作、主题思想、戏剧结构和人物塑造(此后由剧作家陈自强、蔡衍棻移植改编为粤剧《三闯留春苑》)。湖北省文化界骆文、程云、龚啸岚、武克仁、莎蕻、巴南冈等,也著文或发言,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1963年初夏,武汉市越剧团再赴广州,拍摄由香港鸿图影业公司和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越剧彩色戏曲片《毛子佩闯宫》。编剧裘凤,作曲何厚安,导演斯蒙,金雅楼饰毛子佩、华倩饰薛梅、筱宝奎饰张书昭、筱灵凤饰正德帝、筱湘麟饰毛龙。封镜后国内因故未上映,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解禁。(注三)(注四)

根据《潮剧剧目汇考》记载:20世纪60年代,香港韩江潮剧团演出《三闯宫》。此外,香港还有多个潮剧团体演出,有的还留下了音像,以先后为序大致有:

1974年12月27日,新加坡新世界百老汇台,香港新天彩潮剧团演出《毛子佩三闯宫》留下实况录音,金钟唱片出版全剧磁带三盒,磁带编号mc1002,陈楚蕙饰毛子佩、方巧玉饰薛梅、黄佩卿饰张书昭、张应炎饰正德帝、张丽金饰金树、姚佳雄饰毛龙、余旭歆饰薛宗秀、王少勉饰杨秋霞、陈映芳饰银花。新加坡《南洋商报》1975年1月1日第28页刊登《新天彩潮剧团 续演毛子佩三闯宫》记载:“(新加坡讯)香港新天彩潮剧团,在新世界百老汇台演出两周,首演汉代名剧《龙凤呈祥》,连演一周,每晚皆爆满。续献《毛子佩三闯宫》明朝好戏,叫座狂热。新天彩潮剧团陈楚蕙及方巧玉唱做台词皆优美。他如张应炎、姚佳雄、陈文昌、余旭歆、张丽金与陈乔等皆有杰出表现,确是潮剧之宝,艺坛之英。”(注五)

1976年6月,东南亚唱片公司t.n.a机构出版香港昇艺潮剧团《三闯宫》首版黑胶唱片(注六),剧本移植陈炳浩,作曲杜能穆,领奏杨少均、司鼓刘福光,陈碧玲饰毛子佩、陈碧霞饰薛梅、陈燕兰饰张书昭、罗桂凤饰正德君、黄佩珠饰抱琴、许云波饰毛龙、姚佳雄饰薛宗秀、李美英饰杨秋霞、陈锡祺饰李 荣。该唱片为昇艺在t.n.a机构继首个录音出版剧目《安邦定国赵少卿》之后,进行录音的第二个剧目。(注七)

陈炳浩先生,原为香港著名编剧,编、导、演皆擅长,他1960年代为香港中源和潮剧团编创的《玉鸳鸯》备受欢迎。1968年至1975年,中源和在历次赴泰国演出期间,曾以《玉鸳鸯》为重点剧目,并且与新天彩潮剧团斗戏,战线从泰国直拉至新加坡。1970年代后,他移居泰国,继续从事潮剧创作,改编剧本有《穆桂英》《大脚夫人》《包青天》《陈三五娘》《湖阳公主》,以及泰语潮剧《忠烈杨家将》《包公铡侄》等。(注八)

杜能穆先生,香港潮乐名家。出生于澄海书香门第、儒乐之家,1958年移居香港。二弦演奏融合了儒家弦的文雅气度,运弓功力深厚,发音优美。由他二弦领奏的潮剧录音多达五六十部以上,比如香江潮剧团的《掠帽风会李后》《包公三勘蝴蝶梦》《王老虎抢亲》《洪承畴》《水牢案》《朱玉莲》《金花牧羊》等,以及名旦陈美云主唱的《春香传》《彩楼记》《曹翠娥》《一门四状元》《谢瑶环》《韩湘子会妻》《馨馨公主(望夫云)》等。由他作曲的剧目有《三闯宫》《四郎探母》等,音乐整理的剧目有《秦德宿雨》等。(注九)

陈碧玲女士、陈碧霞女士,香港潮剧界唱做俱佳的一对姊妹花。受“潮剧迷”母亲影响,姊妹俩从小酷爱潮剧,非为生计、只为痴戏而步入舞台,对艺术心无旁骛。陈碧玲声音坚实,唱念富有激情,善于塑造角色,宜正宜反。她在《碧血扬州》中饰演的李廷芝英武慷慨、正气凛然,是潮剧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她尤其擅演反面角色,如《赵少卿》的赵俊强、《苦尽甘来(人道)》的赵民杰、《杜王斩子》的杜天雄、《刣猪状元》的党金龙。她在《岭南忠魂》中,饰演半忠半奸的“反戈将军”李成栋,更是堪称一绝。陈碧玲是继庄雪娟、陈楚蕙之后,香港潮剧女小生的杰出代表。

陈碧霞13岁加入潮剧团,从此“将生命献给潮剧”(注十)。她身段、扮相俱佳,嗓音甜美,唱腔韵味浓郁,表演典雅、得师得法,在相对“重唱弱做”的香港艺人里,她的做功出类拔萃。她塑造角色能够深入人物内心,以情以声传递细腻的情感。如《三闯宫》的薛梅、《洛水仙姬》的甄宓、《双玉奇缘》的曹玉英、《红鬃烈马》的王宝钏,情贞志坚;《岭南忠魂》的张玉乔、《杜王斩子》的文宝玉,巾帼大义;《苦尽甘来》的吴桂贞,孝义双全;《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毕秀姑,屡经劫难、不失良善本性。她的众多录音唱段令人回味无穷,如《黄飞虎反朝歌》的“梦会”、《三闯宫》的“皓碧当空照九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小白菜自叹”、《岭南忠魂》的“搜索枯肠思良策”、《白高梁》的“思前事泪满胸”、《杜王斩子》的“见娇儿啼哭声悽怆”等。

1980年农历八月,香港沙田酬神演出,香港韩江潮剧团《三闯宫》实况录像片段(注十一),丁敏饰毛子佩、柳惜春饰薛梅、陈美云饰张书昭、许云波饰毛龙。录像由日本汉学家、日本学士院“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会员(院士)田仲一成拍摄,是其旅港期间采集的戏剧资料之一。田仲一成先生以《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中国镇魂演剧研究》等中国戏剧专论为中日学界所瞩目。另外,还有香港原正丰班《三闯宫》实况录音,杨弓宝、阿卿、杨凤兰等演唱。

1978年,新加坡六一儒乐社庆祝成立49年,并为筹募麟记联络所建所基金和工业意外救济基金义演,在新加坡国家剧院演出《三闯宫》,杨蕙敏饰毛子佩、黄静琴饰薛梅、王秀芳饰正德、陈惠芬饰张书昭、陈惜珍饰抱琴、林美钿饰毛龙、陈锡永饰李荣。此次演出还特邀香港潮剧艺人助阵,由香港名导演蔡绍林(蔡木雄)先生导演《三闯宫》,香港名伶庄雪娟、陈燕兰、罗桂凤和陈文香加演折子戏《二堂放子》。(注十二)

潮剧《三闯宫》的舞台演出,除上面所列在海外的演出外,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演出记录是:1980年5月,香港韩江潮剧团到潮汕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剧目有《三闯宫》《二堂舍子》《泼水记》《回书》《银屏公主》等,这是该团第一次回乡演出。(注十三)潮剧编剧、诗人、教育家张华云先生在汕头观剧后写有《满江红》(注十四),有“三闯宫帏箫引凤,二堂放子华山拔。检行头,买棹回娘家,中肠热”词句,表达了汕港一家亲、潮音联四海的情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潮剧团体也有演出。《潮剧剧目汇考》记载:20世纪90年代,揭西潮剧团演出《三闯宫》。此后,普宁潮剧一团也演出《三闯宫》,并由汕特韩江影视公司拍摄成影碟,余丽莉饰薛梅、方炎海饰毛子佩、李丹丽饰张书昭、黄建全饰正德帝、杨继群饰抱琴、王义烈饰薛宗秀、许初展饰毛龙。

按音像的戏文加以划分,大致可归属为两种戏文、作曲均不同的演出本,可能均移植自1960年代的越剧本。这两种演出本以新天彩本、昇艺本为代表,新天彩本戏文和越剧电影本有一定的差异,昇艺本戏文和越剧电影本极为相似。越剧电影本开场为《一闯》,而潮剧的两种演出本均在《一闯》之前“加戏”。新天彩本加了《践别》《强选》《谏君》《思妹》四场戏,昇艺本加了《听琴》《践别》《强选》《谏君》《思妹》五场戏。在移植过程中,两个本各自根据剧种特点、剧团演出需要,对情节和人物有所改编。

《三闯宫》以三次闯宫为脉络,次次出奇。为见心上人,毛子佩先后成了假国舅、太监、宫女,每次都险象层生,又能遇凶化吉。如果毛子佩的真情是剧情发展的动力,那么张书昭的多情多智则是掌控人物命运的方向盘。从简炼起见、集中笔墨着眼,可以删去学馆园会、长亭送别、子佩思妹、杨后谏君等,以上情节主要是铺垫,薛梅入宫前毛薛的往事,在其入宫后有回忆补叙。电影本《毛子佩闯宫》,以及从越剧移植的粤剧《三闯留春苑》,均对毛薛前情简化,开场即为元宵夜的“一闯”。在上面所列的潮剧音像节目里,新天彩《毛子佩三闯宫》实况录音的剧情是一枝独秀,除此之外其他剧团的音像均可归属在昇艺本的范畴。对两种演出本加以比较,有以下区别:

一是戏剧结构。新天彩本情节较为跌宕起伏、节奏较为紧凑;如开场为薛宗秀携女回乡扫墓,子佩送别;毛薛相思苦况,略略点到为止。昇艺本唱段较多,时值较长,整体节奏稍为舒缓。如开场为花园定情,然后再接送别;毛薛相思,均有大段唱腔。前者为实况录音,后者为专场录音,各自发挥所长。

二是角色戏分。新天彩本配角也有戏,形象较为鲜活。如子佩书僮金树,与薛梅侍婢银花,也是一对;子佩害相思,金树也牵挂银花,因而更能贴心规劝;三次闯宫,金树均有戏分,如“二闯”后,他设计放走子佩逃出书房去“三闯”,并说动毛龙援手。昇艺本书僮抱琴,年少天真,童言童语,和银花并无瓜葛。

三是戏文文采。新天彩本唱词较平白,故事情节枝节横生;为推动戏剧节奏,说白比重相对较多。昇艺本整体叙事较为简炼,“一闯”及此后部分,戏文主要移植自越剧电影本,唱词诗化,文采飞扬。

四是人物关系。毛薛两人,两个本较接近。张书昭区别较大,新天彩本在“一闯”时,她已觉察毛薛为故人,甘为护花使者;她安排了“二闯”,只为探明实情;昇艺本她的情性较为复杂,“一闯”时对子佩心存爱慕,设计“二闯”只为私会,“三闯”时才知真相,施以援手。新天彩本毛龙形象较丰满,既忠君也爱子护子。当得知子佩闯宫,只为救心上人时,毛龙以“逆子为情死,为父为子亡”为念,不顾生死也入宫,期求援救。昇艺本毛龙形象较单薄,对正德唯命是从,愚忠至形同傀儡。

整体而言,新天彩本既突出主角形象,正德、毛龙、金树、银花等的塑造也活灵活现。昇艺本脱胎于《毛子佩闯宫》越剧电影本,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电影可能出于宣传教育需要,为歌颂正面人物的坚贞爱情,披露封建帝皇荒淫无道、封建家长呆板寡情,刻意丑化或矮化正德、毛龙等反面或陪衬。昇艺本毛薛两主角戏分集中,有利于刻画男女矢志不渝的情感,但相对削弱了配角戏分,并且一定程度上人物形象偏向脸谱化。如除上文提到的毛龙形象单薄外,昇艺本的正德近乎白痴,他对子佩的“二闯”“三闯”均未觉察,甚至欲纳“三闯”时女扮的子佩为妃嫔。昇艺本的张书昭,较之新天彩本是塑造最为成功的角色,她甚至比毛薛更为真实可信,情性丰满。她早年被迫入宫,既是宫闱之内的受害者,又是弄权者。她不甘寂寞,欲借机养宠;在不明真情时,她对毛薛“偷情”妒火中烧,欲加以报复、玩弄;知悉后,能知错悔改。昇艺本张书昭有血有肉,她渴望爱情,存有私念,又不失侠义心肠,乐于扶危。她是毛子佩三次闯宫的真正操控者,最终成人之美,帮助有情人成眷属,她的身心得以净化,实现了自我救赎。听结尾处,张书昭以假毒酒瞒过正德,救下一对有情人,当两人辞谢出宫时,她以“去吧,去吧”作别,过后宫闱之内凄寂依然,但内心又将是何等敞亮。

戏曲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舞台传播,这是戏曲自身通过声腔、舞美、剧场效果等的即时传播。二是借助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片、书刊、报纸、互联网等传播媒介,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方式的媒介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贯穿了戏曲发展的各个时期。

潮剧《三闯宫》是由香港艺人打造的优秀剧目之一,也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一座“乡音桥梁”。近半个世纪以来,《三闯宫》、《赵少卿》(昇艺)、《一门三进士》(新天彩)、《潇湘秋雨》(新天彩)、《掠帽风会李后》(韩江)、《五凤楼》(韩江)、《四郎探母》、《秦凤兰》等剧目的唱片和磁带,以录音效果精良,演员唱腔优美,陪伴潮人走南闯北,联结乡情亲谊,在潮剧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

初稿写于2021年5月12日,2021年7月初增补修订;2023年3月、4月再次增补修订。

(删节版)原载《汕头日报》2021年7月9日“潮剧”版《潮剧百度》专栏

[备注]

一、孙世基编著:《中国越剧戏目考》,宁波出版社,2015年,第60页。

二、海宁市档案局(馆)编著:《海宁皮影戏 图文版》,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

三、何厚安(电影版作曲)撰文:《逝去的〈毛子佩闯宫〉》,载《戏剧之家》2003年第5期。

四、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 1949-1979》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第800-801页。

五、录音及报纸报道、演职员资料,来自香港潮艺收藏家谭迪逊先生。

六、新加坡《星洲日報》1976年6月6日第17版刊登《东南亚唱片公司 推出三张新唱片》。

七、新加坡《南洋商报》1975年11月2日刊登《东南亚唱片公司推出昇艺潮剧团灌录三闯宫歌唱唱片》。

八、笔者根据以下材料编写:1.香港潮剧收藏家谭迪逊先生口述.2.《新时期以来潮剧潮乐海外“焕彩”》(陈学希等编著:《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与影响》,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每182-183页)。3.《泰国潮剧剧目清单》(张长虹著:《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 泰国潮剧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0-226页)。

九、笔者根据以下材料编写:1.陈纤主编、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州音乐人物传略》,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年,第160页。2.香港相关潮剧唱片、磁带所附文字资料。

十、参见《将生命献给潮剧的陈碧霞》,作者小康,载新加坡《联合晚报》1987年3月8日第13版。

十一、录像来自日本东洋文库,l1.中国祭祀演剧资料,ⅷ.潮洲戏。

十二、笔者根据以下材料编写:1. 鹏撰写《“三闯宫”观后感》,载《南洋商报》1978年12月13日第30版。2.《潮影寻迹:新加坡潮剧历史记录》,苏章恺主编,南华潮剧社出版,2018年,第123页。

十三、杨文波、刘福光撰写《香港韩江潮剧团的40年》(《潮安文史》第10辑,广东省潮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出版,2006年,第116-121页)。

十四、张华云撰写《潮剧题咏》(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编:《张华云喜剧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242页)。

☆ end ☆

潮音如水-笛子

本文作者

陈喜嘉,潮剧业余研究者、戏曲文化传播者。曾获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宣传组织奖二等奖。

2002-2018年,创办个人潮剧公益网“潮音如水”,长达16年,受众遍布世界各地。2010-2014年,在《汕头广播电视报》发表潮剧、潮乐欣赏随笔100多篇。2019-2022年,在《汕头日报》发表“20世纪潮剧经典剧目沿变和赏析”系列50多篇。近年来,关注潮剧艺人口述史记录,以及多种地方戏的传播。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的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