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物传精神。除了用诗词文字记录时间,抒发我们的感情,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制造工艺也将华夏文明智慧的结晶永远印刻在了物质实体上。

文化视窗的微博

时空变换,一代代文化工作者变身为“翻译官”,通过聆听它们无声的讲述,拼凑出了中华文化的图景。一夜夜挑灯研读,一次次伏案描绘,一下下细心雕刻......在中华民族或是分工更是全体的努力关注和付出之下,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文明烛火得以风雨不熄。

今天,阿君就为崽崽们带来了一期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素材集锦!滴滴!快上车,我们一起向素材宝库出发吧!

 part 1 人物素材 

常书鸿:“敦煌守护神”

1927年,23岁的常书鸿便赴法留学,十年间成就卓越。1935年秋天,他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自那一瞥,敦煌和莫高窟的名字刻在了他的心上,再难忘却。常书鸿为这个陌生地方的宏伟与奇美而深感震撼。

在自传中,他回忆道:“奇迹,这真的是奇迹。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上的人,如今真是惭愧,不知如何忏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

后来,他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用了整整7年,才与家人勉强安顿下来。1943年,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主要负责人的他,不顾妻子的反对,长途跋涉地来到了心中的圣地。他肩负着重现敦煌的重任,带领着第一批志愿者,清沙筑墙、整理资料、筹措资金、洞窟编号、美术临摹,就这样在莫高窟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工作。

抗战胜利时,国民下达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命令。想到失去保护的敦煌将会重遭被盗劫的厄运,常书鸿心中清楚,他必须坚守。

于是,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四处奔走呼号,终于保住了研究所。

到1948年,常书鸿协同研究人员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选绘摹本800多幅,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常书鸿被任命为敦煌文物所所长。之后几十年,他带着女儿继续自己的事业,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同时,赴各地举办大型展览,弘扬敦煌艺术文化。

迟暮之年,常书鸿仍惦念着敦煌,照莫高窟的习俗在窗前挂了一副铃铎。铁马于微风中摇曳作响,梦里依稀回到敦煌。

岁未期颐,常书鸿与世长辞,他的墓碑上刻着五个字——“敦煌守护神”。在敦煌这片充满神佛传奇的土地上,被称为“神”的凡人,只有他一个。

【适用主题】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

千百年前,无名的僧侣在石洞中描绘世间万象,完成一生的修行。千百年后,文物守护者燃烧自己,点亮了这片昏暗的洞窟。

他们相互召唤,彼此守候,化心为笔,借血为墨,用一颗匠心呵护着国家瑰宝,使得中华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大国工匠,择一事而终一生,只为还原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作为国家栋梁的我们,自当接过传承文化的使命,带着对于文物古迹的敬畏与爱护,不懈奋斗,振兴中华。

王津:故宫男神的“钟”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毕业的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 扎扎实实干活,问心无愧做人,这是一代代钟表修复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信条。王津师从故宫钟表修复第二代传人马玉良副研究员,在默默研习取经的过程中,尽得师傅的真传。

他坚持精细还原,深入研究,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形成了一套独特精到的修复技法。一座钟的修复,需要完成拆卸、清洗、除锈、锉削、修补等近百道工序。此过程不仅仅只是打磨着修复师的耐心,更考验着工匠的细心。

本着对文物干预最小的原则,王津修复时力求“心有准谱,眼有准星,手有准头”,争取做到对每一个齿轮都做到百分之百的还原。

汗水划过脸颊,他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焦躁。进故宫修复文物四十年,王津陆续完成了两三百件钟表的还原和检修。

中央电视台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走入大众视野,钟表修复师王津因其温润儒雅的气质、平淡却传奇的经历,被人们称作“故宫男神”。

谈起当下大热的故宫话题,他说:“那时候来故宫的观众很少,现在每天爆满,孩子把国旗贴在脸上,很高兴看到年轻人爱国情绪那么高。祝愿祖国越来越好,希望走入文物修复岗位的孩子认认真真学习好,把老师傅的经验传承下去。”

【适用主题】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敦煌苦,孤灯草菇伴长夜”,敦煌守护者常书鸿把自己生命大部分时光留在了大漠戈壁,激情投身于捍卫和弘扬民族艺术的事业,为敦煌保护打下坚劳的学术和管理基石;“万里敦煌道,度迹迷沙远”,“壁画医生”李云鹤日日面壁,常伴古佛,潜心修复,耕耘不歇,凭借苦行僧一般的执着,守望着莫高窟这座巨大的文化遗产;“任尔斗转星移,我自岿然不动”,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满怀着对文物的热忱,在小小的钟表上埋头苦干,沉心静气,力图精准,将自己活成了一座时钟。

 part 2 事件素材 

第三季《国家宝藏》回归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

即使物是人非,历史文物的存在仍然能将那些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娓娓道来。2017年《国家宝藏》首次亮相,九座博物馆带来镇馆之宝,在守护人的演绎之下,“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跃然台上;2018年宝藏揭秘之旅仍在继续,串联起华夏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示五千年文明的蓬勃生机。2020年,翘首期待下,《国家宝藏》如约而至,在这个冬天继续带领观众们重返故朝旧代,与圣贤匠人开启一场时空对话。

【媒体评论】可以期待的是,随着九座历史文化遗存依次施展国宝风华,越来越多的观众将会亲自走进那些灿烂的遗产,敬祖先的风骨和传奇,敬他们和我们都踏过的这脚下的土地。

——央视网《b站9.9,豆瓣9.5 《国家宝藏》第三季“挖藕”不止,“哇哦”不断》

新一季《国家宝藏》将视野放至中华大地上的九座历史文化遗产,探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历史参照。这些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址博物馆,带着“何谓华夏?何以中国”的灵魂扣问,诚邀亿万观众“解题”。

——钱江晚报《《国家宝藏》第三季开播,靳东、张子枫、冯小刚为你解读文物的前世今生》

文化类综艺,天然肩负着价值观输出和精神启迪的重要使命,它需要全社会的鼓励与呵护,也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

在舆论旋涡里、在利益之惑前,我们实当谨慎文化类综艺失去自信、迷失方向!

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这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独有魅力,养人,更养心。

——网易新闻《别用收视率绑架<国家宝藏3>》

【适用主题】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

文化传承也不全然等同于“苦修”。近年来《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国乐大典》等文化类综艺百花齐放,用时尚创新的互动形式和交流模式挑起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及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重担;春风化雨,通过外部氛围营造,在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心中播撒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故宫开放600周年特展“丹宸永固”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从1420年到2020年,600年来,水火侵袭、改朝换代、外族侵略......紫禁城依旧岿然不动,把一切历史的惊涛骇浪吞吐为云烟,所有的往事风霜都镌刻在了砖瓦梁柱之上。

这次大展,用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展现了紫禁城600年的风雨历程。由“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

【媒体评论】

六百年能承纳多少气象呢?脆弱如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展出的绝美漆纱,牢固如今日秋色中历尽风霜的老城墙;凋瑟如被清室善后委员贴上封条的紧闭宫门,热闹如展厅里川流不息的人潮……应有尽有。不承载天荒地老,又怎能一见如故;不经历沧桑巨变,要如何再见如初。

——观复文化《一见如故,再见如初丨探展系列之“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是地上天宫。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紫禁城继承唐宋规制,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历来是中国古代营造的重点所在,紫禁城宫殿更是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

——腾讯网《“丹宸永固”——紫禁城的第600个生日》

【适用主题】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

黄河之畔,华夏文明历经霜雪千年、盛世岁月而延续至今,炎黄子孙何以将这悠悠千载的积淀传承,裨益当下、福泽后世?

“据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

故宫院长单霁翔“唤醒”紫禁城,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一抹娟秀瓷花、一记遒劲笔墨,得以向世人诉说华夏传奇。

 part 3短句素材 

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林清玄

【适用主题】

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文化的“根”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对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故事,见证着民族的源头和走向。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一股“中国热”。令文化匠人走近大众视野,让国宝与年轻人对话,它丰富了教科书中的只言片语,让沉寂千年的传统印记重新“活起来”。扎根其背后的“匠人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唯有立足传统,内心才能深刻,方可在沉寂沉淀后爆发千钧之力。

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

【适用主题】

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文化的“根”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

历史的长河始终向前奔流,我们无法再直观感受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壮举,无法再亲自体验唐朝盛世统治下的大国气派,也无法目睹战争硝烟中祖国的千疮百孔。只能可以从史载、诗词歌赋、城市文化的传承中重现过往的历史。

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但延承而来的文脉精神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历久弥新。文化埋下的伏笔底蕴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把我们带入过去,隔着文字和图像触摸到当时的人文风情,而当我们体味历史积淀的情感共鸣、感知历史的脉搏跳动时,也将更加笃定、审慎地展望未来蓝图,迸发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

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

——周国平

【适用主题】

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文化的“根”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

在《人与永恒》里,周国平对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域限,难以定义,却又以文字、线条、语言等各种存在为承载,无所不在。

从发祥到繁盛,在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出的文化果实,成为族群生生不息的灵魂源流。

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到未来文化也不会被历史长河、被人类所忘却,反而将成为永恒印记,烙在民族的骨血中。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的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