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自建党以来一直秉承的文艺创作宗旨,是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回答了文化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同志又再次谈及这个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文化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中国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中国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施政目标,是决定文化工作的立场和方法的根本性问题。同志在讲话中多次论及这一问题,这些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对中国在不同时期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弘扬,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这些思想的深化与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相对单一,由文化管理部门向文化事业单位下达文化产品的生产任务,由此完成国家文化产品的供给,二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闭环。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喉舌和阵地,起到捍卫思想文化阵地的功能,党和国家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改革开放使原来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在原本封闭的文化生产体制之外,出现了市场和社会空间,体制外力量开始进入文化生产领域,并在政策层面获得了认可,这使文化权力从国家层面移到了社会层面。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商品属性使文化进入市场流通,是否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成为文化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而赋予公民以更多文化选择权,此时,文化权力下移到了个人层面。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并非一个抽象的要求,而是文化工作大势所趋和现实要求。文化做的是人心的工作,仅做表面文章是不行的,只有深入人心、获得认同、引起共鸣,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避免抽象化地理解“人民”的概念。同志深刻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这段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创造性地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的文化理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把文化工作重心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文化诉求和情感需要上,关注个体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充实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幸福指数,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文化创作和表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人民大众的真实情感和真实生活是文化生产的源泉,脱离人民,脱离生活,文化将失去繁荣发展的现实土壤。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化生产失去了现实的滋养、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日积月累、用心提炼、不断升华,才能充分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时代精神的发展大势,才能创作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立足人民的真实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利。
同志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无论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根本立足点是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的文化权利。这就要求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真正做到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创造力,激发全民族文化活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观念,充分调动创造活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社会自身的造血机能。
只有为人民提供文化实践的舞台,使民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才能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把人民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提升,形式上通俗易懂,内容上注重提高文化品位。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是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就要求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切实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将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提升素养、涵养精神,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品质。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7-24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李媛媛 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黄金时代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值得讴歌、铭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中宣部理论局推出了一部新的理论读物——《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12个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书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回望新中国走过的伟大征程,读懂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70年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华民族才实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
《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以大量权威数据和图表充分说明,新中国70年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7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的70年,是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的7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70年。
新中国70年创造了当今世界国家发展的伟大奇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中国发展面对面》指出,新中国不但很早甩掉了积贫积弱的“穷帽子”,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一跃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几十年间,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从白手起家到赶上世界,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
从世界文明史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打破了只有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
我们立足国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在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这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新中国70年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开辟出一条走得对、行得通的强国之路。伟大的历史成就,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新中国的发展奇迹,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即使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也顶住了冲击,牢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举稳了、举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中国发展面对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艰辛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在反复比较中选择出来的,是在深厚历史中孕育出来的。这条道路以实践为基石,以理论为指引,以制度为保证,以文化为底蕴,而中国的领导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这是基于历史与现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值得我们深思铭记。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通读《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一书不难发现,新中国70年是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黄金时代,该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学习新中国历史、了解新中国发展成就,进而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优质知识和思想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的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