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丝路文化长廊丨“彩陶之乡”映照中华文明之光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有个叫马家窑的小村庄,坐落在黄土高原深处、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岸边。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彩陶遗址。20年后,中国学者夏鼐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左)在研究彩陶。新华社发
图为已回填的马家窑遗址。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马家窑文化孕育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一脉相承。
图为马家窑文化早期的漩涡纹彩陶双耳壶。新华社发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名片”。浓亮的黑彩、红彩、白彩,化作水波、漩涡、网格、锯齿、蝌蚪、蛙跃动在盆、钵、壶、罐上。
图为马家窑文化中期的四圈漩涡纹彩陶双耳罐。新华社发
纹饰如同“芯片”,记录着先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包括对水的敬畏、对田地的赞美。
“马家窑彩陶的审美和技艺,表明当时已出现以制作彩陶为职业的社会分工,这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周静说。
图为马家窑文化晚期的神人纹彩陶壶。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几乎在马家窑文化出现的同一时期,以黑海西部和西北部为中心的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也出现了彩陶的大繁荣,两地彩陶的纹饰、器形高度相似。
图为库库特尼彩陶(左列)和仰韶彩陶对比图。新华社发
东西文明的“撞衫”,激发了有关“彩陶之路”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彩陶之路”是史前时期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和早期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前身之一。
图为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博物馆展出的马家窑彩陶。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近年来,为了系统保护研究马家窑文化,当地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马家窑遗址进行先后4次考古发掘,累计出土遗物60多万件,并对其中的破损文物和陶片进行归类、编号、整理、修复。
在临洮县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彩陶小镇,临洮县西街小学陶艺社团的学生在绘制彩陶。新华社记者 范培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的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